中国的国狗是什么品种?
“国犬”的概念其实是一个人为设定的概念。 所谓的“国犬”,即在中国分布的犬种,或者引进中国后形成一定规模的犬种。 我们现在所知的“国犬”,一般包括中华田园犬、藏獒、哈士奇、拉布拉多等几个品种。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崛起,我们国家对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而宠物行业也在这二十年里迅速发展起来。以前人们养猫看门护院,养狗主要是看家护院或猎食捕鼠。如今人们的宠物狗以观赏为主,对狗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之前的土狗逐渐转变为赛级犬,例如博美、泰迪、比熊等。甚至有人饲养法斗、斗牛、英短、美短等过去很少见的品种。 但不管如何变迁,上述提到的几个传统品种始终占有一席之地。究其原因,一是这些品种在历史上确实有着丰富的基因库;二是这些品种的适应力和抵抗力都很强,能较好地适应城市生活,且不容易生病。更重要的是,这些品种经过多年培育,已经没有了攻击性,而且大多性格温顺,喜欢与主人亲近。
当然,还有一部分人对“国犬”的概念持有不同意见。在他们看来,只有那些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犬种才能称得上是“国犬”——比如边境牧羊犬、雪纳瑞、德国牧羊犬等等。但不管怎么说,现在的“国犬”已经远远超出了过去“土狗”的范围了。
历史上的国犬
中华田园犬,亦称中华田园狗、中国狗、土狗、土狗子、傻二等,是源自于中国的犬种总称。它是由中国特有的狗种血统(藏獒、昆明犬、中华田园犬、沙皮等等)经无数代杂交形成的地方性群犬,类似于西方的“混血牧羊犬”。由于犬类繁殖率高,变异性大,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形成了各地不一,多种多样的品貌特征,如哈萨克斯坦猎犬、西藏猎兔犬、浙江嘉兴大黄狗等。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犬种之一,早在8至10千年以前中华田园犬的祖源狗就已在中国境内开始与人类共居。从新石器时代出土的众多中华田园犬陶塑、彩陶及大量线图纹饰中以及《诗经》等古代文献记载就可考证。其祖源狗的早期驯化中心在黄河流域,且已由中国远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各地众多犬种的初始祖宗。
在距今一万年左右,地球上最后一个冰期结束,气候变暖,自然界发生了一些变化。人类在漫长的实践中总结出农作物种植和畜养牲畜的本领,而狗则成为最早进入人类家门的动物。狗是人类唯一参与其进化全过程的动物。人类在长期与狗的共同生活中,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审美情趣,对狗进行了持续不断的驯养和育种,把符合人类兴趣的那些性状,一代一代地保留下来。经过漫长的岁月,演化和变异过程使狗的个体之间、种族之间的区别越来越扩大。狗的用途也越来越多。
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的良渚陶文文字中就出现了与现代汉字极为相象和丰富的马,牛,羊,犬类的象形文字。距今3000多年前殷商晚期的甲骨文中,马,牛,羊,犬等字的写法和良渚文化中的象形文字几乎完全一样。由此可见,在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中华田园犬已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18世纪,一些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的同时将当时流行的玩赏犬带入中土,但这些娇生惯养之辈并没有在中国境内站稳跟,其血统也被迅速混掉。只有中国本土最具有生命力的中华田园犬最终幸存下来并繁衍至今。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中,中华田园犬一直是中国人唯一选择饲养的犬种。从我国众多的历史文物及古文、线图记载中不难发现,中华田园犬的身影早已深深扎根在历代中华儿女的心里。在中国的民间故事传说中更是将狗的善良与忠诚不断传颂。
19世纪,清朝的皇权已是摇摇欲坠,西方殖民者在打开中国大门的同时也不断将各种西方洋犬带进中土,致使中国的皇权与纯正的中华田园犬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考验。
随着近代民主革命运动的不断深入及中华门罗主义的不断建立,1949年新中国成立,民族的新生使中华田园犬再度成为国人唯一的选择。但由于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重农轻商及小农经济思想制约了人们的民主意识及审美趣味。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整个社会的民主发展又受到严重的冲击,人们的生存状态已到了衣食无度的地步。人们所豢养的田园犬已完全脱离了狗的固有习性,他们大多为看家护院的工具。于是人们选育出了黑毛无毛狗、护院狼、傻巴怪等品貌奇特而又不伦不类的犬种,使具有优良品质的真正意义上的中华田园犬开始锐减。但随着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及经济的高速腾飞,人们开始不断注重犬类的固有习性及品质。使那些品貌奇特而又不伦不类的犬种开始逐渐消失,真正意义上的中华田园犬再次被国人接纳。
由于中华田园犬作为狗类最具有生命力的狗,其超强的抗病性及杂交性已完全符合中国现代农民的需求。于是那些真正意义上的中华田园犬在乡村及城镇开始被大规模饲养。那些原已被淘汰的黑毛无毛狗、护院狼、傻巴怪也开始逐步改良,使得纯种狗与杂交狗同时存在并发展,进而形成了现代中国的中华田园犬的群体。
总之,中华田园犬,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犬种之一,从8至10千年以前中国境内狗的首次驯化到现在,作为中国人近5000年的唯一伴侣犬,从民族新生的新中国到现代民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