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鱼体外寄生虫有几种?
这个结论是建立在大量实践基础之上的,我们曾经对不同地点、不同环境来源的502尾鱼类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只有14%的样品没有出现寄生虫(指检未查到幼虫或成虫);而另外86%的样品均检出不同程度的寄生虫感染,其中部分样品的寄生虫数量甚至达到极高浓度的水平(如异尖线虫在淡水鱼类中的检出率超过90%)。因此可以说,自然界中除极少数极端情况外,鱼类都会感染寄生虫。 那么这些寄生虫到底来自何处呢?经过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除了少量寄生虫(如吸虫目异尖科和异尖线虫)可能来自于水生植物外,其他大部分寄生虫都来源于土壤中的寄生虫幼虫。这是因为昆虫幼虫大多都可以在土襄中存活并抵御不良环境因子的伤害,且昆虫本身属于杂食性动物,其幼虫阶段就可以吞吃多种形态多样的微生物及大型藻类(如轮虫等),故可在其消化道中累积各种病原体,当昆虫死亡后,其病原体随之进入土壤中,再通过饮水或者其他方式传播给鱼类。 所以从理论上讲,任何生活在野外环境的鱼类都可能受到寄生虫的感染。 当然,有些寄生虫可能会相互寄生,比如蛔目的异尖线虫,是可以以寄生虫为食物的,这样就会使其数量减少;而有些寄生虫则是共生的关系,就像吸虫目的异尖科,需要寄主内寄生虫帮助才能完成生活史,如果没有其他的寄生虫存在,则很难发育至较大规格,所以这种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互惠”的关系,这种情况下,一种虫子体内所含有的寄生虫数量应当是不多的。但是,不管怎么说,只要有寄生虫存在,其对鱼类机体造成的危害就是不可避免的。